老师傅为什么要这样调味?看完你就懂了-j9九游会登陆入口
来源:红厨网 2022-09-16 17:39:04
调味的好坏决定一道菜的最终效果。那么,调味的类型有哪些?调味的先后顺序又有什么讲究呢?下面,红厨网就和大家聊一聊厨艺基础的调味的问题。
编辑:红厨网
题图:红厨网摄
所谓调味,简言之,就是调和滋味,作用于人的味觉。所谓味觉,是某种呈味物质刺激人的味觉细胞所引起的特殊感觉。
具体地说,调味就是用各种调味品和调味手段,在原料加热前或加热过程中、加热过程后影响原料、使菜肴具有多样口味和风味特色的一种方法。调味在烹调技艺中处于关键的地位,是决定菜肴风味质量最主要的因素。
基础调味品和基础味型
1、基础调味品
由于咸味、甜味、酸味是各种滋味中主要的或基本的滋味,而除去腥膻异味、增添鲜香美味是调味的基本要求。因此,具有这些滋味或作用的调味品,如盐、酱油、糖、酒、醋、 油、葱、姜等成为最常用的,绝大多数菜肴都少不了的调味品。这些调味品对于原料的影响和对于菜肴质量的影响非常大。
△图片来源:摄图网
(1)油
油的燃点很高,可达 300℃多度在烹调的过程中,油温经常保持在120-250℃之间。因而可使原料在短时间内烹熟,从而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
油很特殊,就是兼具调味和传热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使用最普遍的调味品;另一方面,它又常常用作加热原料的介质。即使在用作加热原料的介质时,油还是兼具传热和调味的作用。
例如在炸和滑油这两种烹制方法中,油既起到原料成熟的传热作用,又起到使原料增加香滑酥脆等口味的调味作用,并且实际上这两种作用是同时发生、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
△图片来源:摄图网
油脂经高温反复加热会产生发黑、油脂经高温反复加热会产生发黑、变厚现象。这是因为油脂产生热聚合反应,生成聚合体,并加速氧化。同时脂溶性的色素受高温加热也开始转色,再加上油中的杂质枯焦变黑, 发烟点降低,这种油脂和油烟对人体有害。防止的办法一是经常换新油、经常掺新油,二是注意随时去除油中粒屑杂质,三是尽量不用豆油开油锅,豆油中磷脂易受破坏后发黑。提倡用脱色,脱臭后纯净的精制油做炸油。
饮食业常用的食用油有如下几种:
1)猪油
猪油在烹调中应用较广,在炸、炒、熘等烹调方法中都可使用。猪油所含色素少,故烹制出来的菜肴,色泽洁白,特别是炸裹蛋泡糊的原料 (如“高丽肉”) 非用猪油不可。
但猪油炸的食品,冷凉后表面的油凝结而泛白色,并且容易回软而失去脆性,尤以冬季为甚。这是因为猪油是不干性油脂,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低。在冬季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现象,常将盘子先用热水烫一下再盛装用猪油炸的菜肴,或用特殊的器皿 (俗称 “锡烫子” , 即上面是锡盘子,下面是盛装开水以使锡盘保温的锡碗 ) 盛装。
△图片来源:摄图网
2)花生油
花生油用作炸油,制品呈鹅黄色,不能达到洁白的要求。它也是不干性油脂,其炸制品也容易回软。粗制的花生油,还有一股花生的生腥味,精炼和经过熬炼的则没有这种气味, 如需除去粗制花生油的腥味,可将油加热,熬至冒青烟时离火,将少量葱或花椒投入锅内,待油凉后,滤去白沫即可。
3)芝麻油
此油色泽金黄,香气浓郁,用来调拌凉菜,则香气四溢,能显著提高菜肴的口味。在一般汤菜中淋上几滴芝麻油,也有增香提鲜的效果。
芝麻油中含有一种叫“芝麻素”的物质 (一种酯基化合物 ),它是有力的抗氧剂,故而芝麻油性质稳定,不易氧化变质。芝麻油如经高温加热,香味就会损失,故一般都是直接浇淋在菜上使用。
△图片来源:摄图网
4)豆油
豆油属半干性油脂,含磷脂多,不宜做炸油用。因磷脂受热会分解而生成黑色物质,使油和制品表面颜色变深。但由于豆油含磷脂多,用来同鱼或肉骨头熬汤,可熬成浓厚如奶的白汤,豆油色泽较深,有些用青豆或嫩黄豆生产的豆油可因含有叶绿素而呈青绿色,炒出来的菜肴色泽不佳。豆油带有大豆味,虽可用加热后投入葱或花椒的方法除去,但油的颜色却因此变深以至变黑了。
5)菜籽油
菜籽油是一种半干性油脂,色金黄。因含有芥酸而有一种“辣嗓子” 气味,但炸过一次食品或放进少量生的花生米或黄豆炸焦,即可除去。
△图片来源:摄图网
(2)盐
食盐在调味上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故有 “盐为百味之主” 的说法。食盐不仅起调味作用,而且也是血液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不可缺少的物质,有保持人体正常的渗透压和体内酸碱平衡的作用。
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如果缺乏盐的成分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机能的不良变化。因此,每人每天必须摄入一定数量的盐。盐又有脱水防腐作用,原料 (如水产品、肉类、蛋类、蔬菜类等 ) 通过盐腌,不仅可以具有特殊的风味,且便于保藏。
盐还可以使蛋白质凝固。因此烧煮蛋白质含量丰富而又不易酥烂的原料如黄豆时,不宜先放盐,如果先放盐则黄豆表面的蛋白质凝固,不能吸水膨松,也就烧不烂了。
△图片来源:摄图网
(3)酱油
酱油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呈咸味的调味品。在调味品中,酱油的应用仅次于食盐,其作用是提味调色。酱油在加热时,最显著的变化是糖分减少,酸度增加,颜色加深。常用的酱油有两种:
1)天然发酵酱油
天然发酵酱油即酿造酱油,多以大豆、小麦 (或代用品 ) 和食盐等为原料,加曲发酵制成。这种酱油味厚而鲜美,质量极佳。
△图片来源:摄图网
2)人工发酵酱油
这种酱油是以豆饼为原料,通过人工培养曲种,加温发酵制成的,质量不如天然发酵酱油。但因其价格较低廉,目前使用最普遍。
至于化学酱油,因其中往往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如砷、铅等 ) 不宜食用,国家己要求各地停止生产。
(4)黄酒
黄酒又名料酒。在调味品中,黄酒应用范围极广。黄酒含酒精浓度低,脂和氨基酸含量丰富,故香味浓郁,味道醇和,在烹调菜肴时常用以去腥、调味、增香。
特别是烹调水产类原料时,更少不了黄酒。这是因为肉、鱼等原料里含三甲胺、氨基戊醛、四氢化吡咯等物质,这些物质能被酒精溶解并与酒精一起挥发,因而可除去腥味;还因为黄酒除本身所含的醋具有芳香气味外,其中氨基酸还可与调味品中的糖结合成有诱人香味的芳香醛。
△图片来源:摄图网
酒在加热过程中遇到酸 (乙酸、脂肪酸等 ) 会产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产生香味。而有些菜就是要体现酒味,则不能让它挥发,烹调时可在出锅前放入。
做糟货、醉菜,酒味透肌里,还有杀菌,使蛋白质凝固从而增加带皮原料表皮的脆性。上浆时不主张加酒,因为酒难以挥发,会影响菜味。黄酒中,以浙江绍兴出产的绍酒为最好。
(5)醋
供食用的醋一般含醋酸3-6%,我国各地均有生产,以山西及镇江的产品最好。古医书记载 :“醋,味酸苦、性温、无毒、开胃气、杀一切鱼肉菜毒。”
醋在调味中用途很广,在烹调某些菜肴时放些醋,除能增加鲜味、解腻去腥外,并能在原料加热过程中,使维生素少受或不受破坏和促使食物中的钙质分解,同时还有促进食物消化的作用。
△图片来源:摄图网
(6)糖
糖是一种高精纯碳水化合物,含有甜味,在调味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糖除能调和滋味和增进菜肴色泽的美观外,还可以供给人体以丰富的热量。
南方做菜大都用糖,北方则用得较少。在炒菜或烧菜中加点糖,能增加菜的风味;在腌肉中加些糖,能促进肉中的胶原蛋白的膨润,使肉组织柔软多汁。
饮食业用来调味的糖,主要是白糖,但在制作烤鸭时常用饴糖。饴糖中含有葡萄糖、麦芽糖与糊精,具有吸湿作用。稀释的饴糖能封住鸭子的毛孔使之表面光滑,烤时糖脱水变脆,而鸭皮脂肪含量较高,形成酥脆特色。麦芽糖受热即分解为焦糖,产生美拉德反应,颜色深红光润,香味扑鼻。
△图片来源:摄图网
(7)味精
味精是增加菜肴鲜味的主要调味品,使用最为普遍。其化学名称叫谷氨酸钠,多以蛋白质或淀粉含量丰富的大豆、小麦等为原料制成。味精有的是结晶状,有的是粉末状,其中除含有谷氨酸钠外,还有少量的氯化钠 (食盐 )。味精谷氨酸钠含量有 99%、95%、 80%、70%、60%等规格。
味精鲜度极高,但使用时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它在溶液中的离解度,而它的离解度又同溶液的酸碱度和温度有关。
在弱酸性和中性溶液中,味精离解度最大;就溶液的温度说,则以在 70-90℃时使用效果最好。菜肴起锅时的温度大致上就是这个温度,所以味精在菜肴将起锅时投入最好。拌凉菜加味精效果不显著,就因为味精在常温条件下很难溶解,因此必须先用少许热水把味精化开,晾凉后浇入凉菜。
△图片来源:摄图网
味精中的谷氨酸钠一遇碱会变成谷氨酸二钠,不但失去鲜味,反而会形成不良的气味,因此味精不宜放在碱性溶液中。谷氨酸一钠受高热会变成焦谷氨酸钠,这种物质不但没有鲜味,而且还有轻度的毒性。因此,在烹调菜肴时,味精应在最后下锅。味精不能放得过多,过多了会产生一种似涩非涩的怪味。
现在,市场上增味剂还有特鲜味精,鸡精和鸡粉。鸡粉中含有鸡的成分,鲜味更加自然。但这些调味都含有盐,烹调时加盐当注意。
(8)葱、姜、蒜
葱、姜、蒜都是含有辛辣芳香物质的调味品,不但可去腥起香,并有开胃和促进消化的作用。
葱、蒜的香味只有在酶的作用下才能表现出来。因为酶受高温即被破坏,故急速加热,则香味不大;如用温油作较长时间的加热,则香味更浓。
△图片来源:摄图网
(9)胡椒
味辛辣而苦香,可以去腥、起香、提鲜,并有除寒气、消积食的作用。
2、调味的基础味型
味可分为化学的、物理的、心理的3种。化学的味是调味之味;物理的味是质感;心理的味是美感。本文讨论的味是化学的味。
化学的味是某种物质刺激味蕾所引起的感觉,也就是滋味。它可分为相对单一味 (旧称基本味,咸、甜、酸、辣、苦等 ) 和复合味两大类。
复合味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味混合而成的滋味,如酸甜、麻辣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
调味品就是含有能刺激味蕾引起味觉的物质 (即“呈味成分”) 调味品也可按其所含呈味成分,分为单味调味品和复合调味品两类。但事实上单味调料也多是复合味。常见的味有 :
(1)咸味
咸味是调味中的基本。大部分菜肴都要先有一些咸味,然后再调和其他的味。例如糖醋类的菜是酸甜的口味,但也要先放一些盐,如果不加盐,完全用糖加醋来调味,反而变成怪味;甚至做甜的点心时,往往也要先加一点盐,既解腻又好吃。
(2)甜味
甜味在调味中的作用仅次于咸味,尤其在我国南方,它也是菜肴中一种主要的滋味。甜味可增加菜肴的鲜味,并有特殊的调和滋味的作用。如缓和辣味的刺激感、增加成味的鲜醇等。呈甜味的调味品有各种糖类 (如白糖、冰糖等 ),还有蜂蜜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
(3)酸味
酸味在调味中也很重要,是很多菜肴所不可缺少的味道。由于酸具有较强的去腥解腻作用,所以烹制禽、畜的内脏和各种水产品时尤为必需。呈酸味的调味品主要有红醋、白醋、 黑醋、还有酸梅、番茄酱、鲜柠檬汁、山楂酱等。
(4)辣味
辣味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独特的芳香,除可除腥解腻外,还具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的作用。呈辣味的调味品有辣椒糊 (酱 ) 、辣椒粉、胡椒粉、姜、芥末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
(5)苦味
苦味是一种特殊的味道,除有消除异味的作用外,在菜肴中略微调入一些带有苦味的调味品,可形成清香爽口的特殊风味。苦味主要来自各种药材和香料,如苦杏仁、柚皮、陈皮等。
(6)鲜味
鲜味可使菜肴鲜美可口,其来源主要是原料本身所含有的氨基酸等物质。呈鲜味的调味品主要是味精,鸡粉,还有高汤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
(7)香味
应用在调味中的香味是复杂多样的,其作用是可使菜肴具有芳香气味,刺激食欲,还可去腥解腻。可以形成香味的调味品有酒、葱、蒜、香菜、桂皮、大菌香、花椒、五香粉、芝麻、芝麻酱、芝麻油、香糟;还有桂花、玫瑰、椰汁、白豆寇、香精等。
(8)酸甜味
呈酸甜味的调味品有番茄沙司、番茄汁、山楂酱、糖醋汁等。
(9)甜咸味
呈甜咸味的调味品有甜面酱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
(10)鲜咸味
呈鲜咸味的调味品有鲜酱油、虾子酱油、虾油露、鱼露、虾酱、豆豉等。
(11)辣咸味
呈辣威味的调味品有辣油,豆瓣辣酱 (四川特产 ) 、辣酱油等。
(12)香辣味
呈香辣味的调味品有咖喱粉、咖哩油、芥末糊等。
(13)香咸味
呈香咸味的调味品有椒盐和糟油、糟卤等。
以上呈复合味的调味品除糖醋汁、椒盐、香糟卤、咖喱油、芥末糊外都是专业工厂或作坊生产的成品。在烹调中光这些味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调制的复合味是否适口、有新意,是否符合标准,也是衡量一个厨师手艺高低的标尺。
调味的方式与原则
1、调味的3种方式
(1)原料加热前的调味
调味的第一种方式是原料加热前的调味,可称为基本调味。其主要目的是使原料先有一个基本的滋味,并解除一些腥膻的气味。
具体方法就是用盐、酱油、黄酒或糖等调味品把原料调拌一下或浸渍一下。例如鱼在烹制以前,往往要用盐或酱油浸渍一下;用于炸、熘、爆、炒的原料往往要结合挂糊上浆加入一 些调味品;用蒸的方法制作的菜肴,其原料事先也要进行调味。
△图片来源:摄图网
(2)原料加热过程中的调味
调味的第二种方式是在原料加热过程中的调味,即在加热过程的适当时候,将调味品投入。这是具有决定性的定型调味,大部分菜肴的口味都是在这一调味阶段确定的。有些用旺火短时间快速烹调的菜,往往还需要先把一些调味品调成“兑汁” (也叫 “预备调汁”) 在烹制时迅速加入。
(3)原料加热后的调味
调味的第三种方式是原料加热后的调味,可称为辅助调味。通过这一阶段的调味,可以增加菜肴的滋味。这适用于在加热过程中不能进行调味的某些烹调方法。如用来炸、蒸的原料,虽都经过基本调味的阶段,但由于在加热过程中不能调味,所以往往要在菜肴制成后,加上调味品或随调味品上席,以补基本调味的不足。
例如炸菜往往需佐以番茄汁、辣酱油或椒盐等。至于涮菜,在加热前及加热过程中均不能进行调味,故必须在加热后进行调味。
△图片来源:摄图网
2、掌握调味的4项原则
(1)下料必须恰当、适时
在调味时,所用的调味品和每一种调味品的用量,必须恰当。为此,厨师应当了解所烹制的菜肴的正确口味,应当分清复合味中各种味道的主次。例如有些菜以酸甜为主,其他为辅;有些菜以麻辣为主,其他为辅。这些都是做到下料恰当的前提。
尤其重要的是,厨师应当做到操作熟练,下料准确而适时,并且力求下料规格化、标准化,做到同一菜肴不论重复制作多少次,调味都划一不走样。
△图片来源:摄图网
(2)严格按照一定的规格调味,保持风味特色
我国的烹制技艺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各地风味特色的地方菜。在烹调菜肴时,必须按照地方菜种的不同规格要求进行调味,以保持菜肴一定的风味特色,做到烧什么菜像什么菜。必须防止随心所欲地进行调味,把菜肴烧得口味混杂。
当然,这并不是反对在保持和发扬风味特色的前提下发展创新。
(3)根据季节变化适当调节菜肴的口味和颜色
人们的口味往往随着季节的变化有所不同。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人们往往喜欢口味比较清淡、颜色较淡的菜肴;在寒冷的季节,则喜欢口味比较浓厚、颜色较深的菜肴。在调味时,可以在保持风味特色的前提下,根据季节变化,适当灵活掌握。
△图片来源:摄图网
(4)根据原料的不同性质掌握好调味
新鲜的原料,应突出原料本身的美味,而不宜为调味品的滋味所掩盖。例如新鲜的 鸡、鸭、鱼、虾、蔬菜等,调味均不宜太重,也就是不宜太咸、太甜、太酸或太辣。因为这些原料本身都有很鲜美的滋味,人们吃这些菜肴,主要也就是要吃它的本身的滋味;如果调味太重,反而失去了原料本身的鲜美滋味。带有腥膻气味的原料,要酌加去腥解腻的调味品。
例如牛羊肉、 内脏和某些水产品,都带有一些腥膻气味,在调味时就应根据菜肴的具体情况,酌加酒、醋、葱、姜或糖等调味品,以解除其腥膻气味。
本身无显著滋味的原料,要适当增加滋味。例如鱼、海参、 燕窝等,本身都是没有什么滋味的,调味时必须加入鲜汤,以补助其鲜味的不足。
调味品的保管和合理放置
调味品装盛与保管必须妥善。如果装盛的容器不妥,保管整理的方法不善,就可能导致调味品变质或使用紊乱。
1、调味品的装盛器皿应根据调味品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选用。
调味品的品种很多,有液体、有固体,还有易于挥发的芳香物质,因此对器皿的选用必须注意。例如,金属器皿不宜贮盛含有盐分或酸醋的调味品,如盐、酱油、醋等,否则容易发生化学变化,因为盐和醋对很多金属会起腐蚀作用,易使容器损坏,调味品变质。
而且如金属溶解在醋中,还会引起污染。透明的器皿不宜贮盛油脂类调味品,因为易于吸收日光而氧化变质。陶瓷、玻璃器皿不能注入高温热油,否则易于爆裂。
△图片来源:摄图网
2、调味品的保存环境条件有以下几点 :
(1)环境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
如近旁环境的温度过高,则糖易溶化,醋易浑浊,葱、蒜易变色;但如温度太低,葱、蒜等也易冻坏变质。
(2)环境不宜太潮或太干
如近旁环境太潮湿,则盐、糖易溶化,酱、酱油易生霉,但如太干燥,葱、蒜、辣椒等易枯变质。
(3)有些调味品不宜多接触日光和空气
例如油脂类多接触日光易氧化变质,姜多接触日光易生芽,香料多接触空气易散失香味等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
3、调味品的保管,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应掌握先进先用的原则
调味品一般均不宜久存,所以在使用时应先进先用,以避免贮存过久而变质。虽然少数调味品如黄酒等越陈越香,但开封后也不宜久存。有些大兑汁调料当天末用完,要进冰箱,第二天重新烧开后再使用。
(2)应掌握好数量
需要事先加工的调味品,一次不可加工太多。如湿淀粉、香糟、切碎的葱花、姜末等,都要根据用量掌握加工,避免一次加工大多造成变质浪费。
△图片来源:摄图网
(3)不同性质的调味品应分类贮存并注意保管
例如同是植物油,没有使用过的清油和炸过的浑油必须分别放置,不宜相互混合,以免影响质量。
湿淀粉每日应调换清水。酱油如贮存较久,可煮沸一下继续贮存,以免生霉。
4、烹调时调味品的合理放置。
烹调菜肴时动作迅速,因此日常使用的调味品器皿必须放在靠近右手的灶面上或灶旁的桌子上,以便取用。但这些调味品器皿的放置,应有一定的位置。一般原则是 :
(1)先用的放得近,后用的放得远;
(2)常用的放得近, 少用的放得远;
(3)有色的放得近,无色的放得远,同色的应间隔放置;
(4)湿的放得近,干的放得远。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具体的放置办法还要根据备地的使用习惯而定。糖、酒、盐等应放得离炉口较远。因为,它们均系无色调味品,在取用时偶一不慎,滴落一些在前一排如酱油或抽的器皿内影响不大;但如果相反排列,把油、酱油滴落到糖、盐等器皿内影响就比较大了 (湿的放得近,千的放得远,同理 ) 。
同时, 油、酱油、 湿淀粉的使用范围较广,使用次数较多,而且大部分烹调方法,往往是先用油、酒、酱油,后用糖、盐等,所以把油、酱油等排在前列(近炉口的一列) ,糖、 盐等排在后列。还有,盐和糖颜色和开头都相似,放置时必须隔开,以免用错。
赞
|1收藏
|1